按照國家要求,京津冀、長三角等多地緊隨國十條之後出台了地方版大氣治理方案。為何廣東方案“粵20條”遲遲尚未出台?
  參與了“粵20條”初稿擬定的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鐘流舉向南都記者透露,“粵20條”有望本周內出台。對於治理政策的制定,他並不認同越快越好。
  將出台黃標車具體淘汰目標
  據透露,“粵20條”除了對國十條要求的燃煤總量削減、工業產業結構調整、機動車總量控制及尾氣治理有所落實外,還將包括落後產能、黃標車的具體淘汰目標,並對機動車燃油品質提升和供應給出時間表。
  此外,“珠三角大氣重污染應急預案”也將一併出台。屆時若發生區域重污染情況,珠三角各市將啟動區域預警,通過媒體對外發佈污染信息,並協調各地市採取限產限行、公車停駛、幼兒園中小學停課等各種措施。
  而多位嘉賓則在論壇上表示,中國大氣治理是一項漫長而艱難的戰役。鐘流舉認為,中國的污染與國外污染規律不同。他解釋稱,西方的大氣環境問題是分階段出現,分階段解決的。先治理工地揚塵再治理二氧化硫,其次是電廠煤煙,最後才是機動車治理。而中國的經濟是爆炸式增長,燃煤、二氧化硫、PM 2.5、臭氧等大氣污染是同時交織出現,治理難度非常大。
  廣州力爭2015年前達標
  網友的發問拍磚總是一針見血:“英國治理灰霾用了30年,請問廣東需要多少年?”廣州市監測中心站副站長黃祖照回應,“我們不能指望用一個什麼法寶,用一兩年的時間徹底解決灰霾污染,治理肯定需要一個過程。”他表示,這是一個發展中的平衡問題,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,就像一列高速火車,你讓它馬上停下來,會造成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後果。”大氣治理“國十條”給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珠三角都下治理目標,到2017年,PM 2.5濃度分別要下降25%、20%、15%。這個短期治理結果離我們的空氣達標目標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,“如果你問珠三角PM 2.5濃度下降15%具體需要多少年,我個人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。我們廣州的達標規劃是力爭在2015年前達到標準。”
  未來治理,還有很長路要走……
  知其然者不少,卻沒多少人知其所以然
  陳嘉俊是“拜客廣州”、“廣州藍天行動”N G O的發起人,具有環境工程專業教育背景的他,在倡導環保、低碳方面的行動引起了政府、民間的關註。媒體上,他的名字和他組織的名字出現的頻率頗高。
  但實際情況出乎大家意料之外。“我自己也有一個很糾結的地方。我發現我自己很孤獨,大家覺得空氣污染很嚴重,認為政府需要治理。但是很少有人想自己應該怎麼做。我們呼籲大家行動起來時,其實很少人響應。”
  去年4月,廣州藍天行動小組發佈了一份調查報告。報告調研了967名在校大學生對PM 2.5的認知程度。結果顯示,知道PM 2.5是一種極小的入肺微粒的還不到被訪人數的一半。接近三成的學生完全不知道PM 2.5是什麼。另外,62%的被訪學生表示平時不會關註PM 2.5,更有79%的學生不知道廣州市環保局已經公佈了十個國控點的PM 2.5監測數據。
  對P M2 .5的研究和認識還很有限
  PM 2.5污染、灰霾無疑是最近兩年來最熱的話題之一,至少人們對PM 2.5形成了這樣的印象“不是好東西”等。
  但事實上,有些解釋是非常粗略,有些解釋只是推論,並沒有可靠的數據支撐。關於PM 2.5的濃度和健康以及死亡率之間的關係,直到去年年底,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小川的研究才算是國內首份學術報告。他說,現實情況應比他研究得出的結論要更糟。
  而有媒體記者昨天再度求證珠三角PM 2.5的來源,是否原來所說的那樣,鐘流舉表示,“大致是”,但不是很精確。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王雪梅則透露,目前經常出現的PM 2.5突然爆表的情況,是污染物和氣象因素共同造成的,“至於具體的機理是怎麼樣,我們其實是不知道的。”
  國外經驗不完全適用於國內
  有現場觀眾不解,英國、美國不是都已走過了被污染和整治污染的經歷嗎?不是留下了大量的經驗可以直接拿來用嗎?
  對此,鐘流舉表示確實有很多經驗值得學習,但是西方國家和中國的情況存在太大差異,其經驗並非完全適用。王雪梅也表示,我國污染的爆發性發展歷程跟國外不一樣。所以,我們目前對於污染科學的認識,其實跟國外也是不一樣。如果拿國外的科學知識到我們這裡來做,有時候行不通。
  潘小川:“灰霾污染6天 鮮肺變黑肺”是誤讀
  12月以來,一場灰霾污染席卷華北、華東、華南25個省份100多個城市,一條“灰霾污染6天,鮮肺變黑肺”的新聞更讓市民談霾色變。那麼,灰霾污染對市民的健康有多大危害?潘小川回答了這個問題。
  我2個小時也能做到鮮肺變黑肺
  灰霾會導致如此高的肺癌患病幾率,那麼灰霾污染6天人的肺真的會變黑嗎?“6天鮮肺變黑肺”新聞的當事企業、廣州白雲山潘高壽藥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楊東升說,“6天鮮肺變黑肺”其實系網絡媒體轉載時斷章取義產生了誤讀。
  據介紹,為實驗該企業產品對灰霾損傷的防護效果,該企業於今年4月開始與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聯合展開一項藥理學實驗。為了驗證產品對灰霾帶來的呼吸道損傷有無防治作用,實驗中設置對照組、預防組、治療組等5組不同的活體小白鼠建造動物模型。實驗後期,對照組小鼠正常的肺顏色是鮮紅色的;而染毒組通過呼吸道滴註灰霾懸浮液(濃度是日常濃度的幾十倍),隔天滴註一次,“結果6天的時間,肺完全是黑色的”;而預防組則採用“先喂食枇杷膏和川貝止咳露,兩組小鼠肺部都接近正常,隨著藥量的增加,更加接近正常的肺”;治療組則先染毒再給藥,楊東升補充說:“相對結果來說預防組的效果比治療組的效果好一些。”
  潘小川認為,這個實驗從藥理學實驗設置來看沒有問題,是一個相對嚴謹的短期實驗。而實驗結果小鼠肺部6天變黑,潘小川稱這結果僅限於嚴格的實驗室條件,“因為6天無法體現長期暴露在PM 2.5污染中的條件,只能通過重劑量模擬污染環境。”日常生活中的灰霾濃度不會像實驗那麼高,暴露的時間短,也沒有滴註染毒,所以市民完全不必恐慌,“實驗條件下,別說6天,我2個小時也能做到鮮肺變黑肺,這實驗目的是驗證藥物作用,得先重劑量染毒,創造出受污染的動物模型才能驗證,就像我們檢驗糖尿病藥物的作用,得先讓小鼠患上糖尿病,才能知道藥物到底有沒有效果。”
  N 95口罩和凈化器去除率很難到99%
  五花肉、青菜、還有在鼻孔里插香煙過濾芯,自從灰霾頻現,“防灰霾奇招”就被網友廣為傳播。但潘小川認為,吃五花肉、吃青菜只能進入消化系統,與PM 2.5沒有相遇的可能,不能防治灰霾。
  而對於口罩和空氣凈化器,他表示,如果是專業的N 95系列口罩,理論上可以過濾3.5微米的細顆粒,但如果戴的方式不對,留有縫隙,則無法實現完全過濾。同樣,一個室內空氣凈化機的過濾效果,也取決於機器的精密程度以及開機的時間。一個30平方米的房間,開了1個小時肯定無法把空氣中所有的顆粒物過濾。此外,開機時間久了,濾網上還會有堵塞,過濾效率也會降低,“實際上,多數空氣凈化器並不能完全做到99%的過濾。”
  但歸根結底,潘小川認為,治理灰霾是一個涉及政府、產業佈局、發展方式等多方面需要全社會參與的系統工程,他認為,單純追求G D P的發展思路是有問題的,需要決策者下定決心,真正從根本上調整能源結構,提高工業產業佈局,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。
  廣東戰霾要幾年?
  “如果你問珠三角PM2.5濃度下降15%具體需要多少年,我個人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。我們廣州的規劃是力爭在2015年前達到標準。”
  ——— 廣州市監測中心站副站長黃祖照  (原標題:治霾“粵20條”有望本周出台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z49mzbhj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